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成为发达国家之后,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,都会慢慢的去工业化。主
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成为发达国家之后,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,都会慢慢的去工业化。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工业又苦,赚钱又少。特别是钢铁行业发展工业很难,那么究竟有多难呢?一块钢板从矿石变成成品,要闯过多少关?很多人觉得工业里钢铁算“老大哥”,应该顺风顺水,可实际情况是,即便在工业强国,钢铁企业也常面临两难选择,甚至不少老牌钢厂悄悄缩减产能。这行的难,藏在每一个生产环节里。钢铁生产离不开铁矿石和焦炭,可这两样关键东西,大多掌握在少数国家手里。矿价说涨就涨,有时候一顿饭的功夫,进货成本就能多出几十万。国内矿的品味又偏低,挖出来得先提纯,光这一步就要耗掉大量水和电,算下来反而不如买进口矿划算。焦炭更麻烦,不仅要优质焦煤,还得经过复杂的炼焦过程,环保要求一严,焦炉开工都得小心翼翼。原料难题还没解决,环保的紧箍咒又勒得慌。钢铁厂里的高炉一开火,烟尘、二氧化硫这些污染物就跟着冒出来。现在不管在哪国,环保标准都在往上提,要达标就得装脱硫塔、除尘器,一套设备下来动辄几千万。更头疼的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钢渣和废水,钢渣得降温、破碎再回收,废水要经过十几道过滤才能循环使用,这些步骤不赚钱还费钱,可少一步都不行。有钢厂算过,光是环保投入,就占了总运营成本的近两成。技术升级更是块难啃的硬骨头。普通钢材利润薄得像纸,可高端钢材比如汽车板、核电用钢,技术门槛又高得吓人。要生产这些特种钢,得精准控制炉温、成分比例,差一点点成品就成了废品。关键设备比如连铸机、轧机,核心部件常常要依赖进口,不仅价格贵,维修保养还得等外国工程师来,耽误一天生产就是巨大损失。想自己研发?没个十年八年的投入,根本摸不到门道。就算闯过了前面所有关,市场的风浪还在等着。钢铁产品不是快消品,订单周期长,价格波动还大。可能签合同时算着有钱赚,等几个月后交货,钢材价跌了,反而要赔本。而且下游行业比如房地产、汽车市场一不景气,钢铁就卖不动,仓库里堆得满满当当,资金回笼不了,工资、原料款都成了问题。更无奈的是,新能源行业发展起来后,对传统钢材的需求还在慢慢减少。这么多难题堆在一起,难怪不少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后,都慢慢从钢铁行业抽身。不是不想做,实在是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,还不如把精力放在更轻松的服务业或高科技产业上。但话说回来,钢铁又是工业的基石,少了它,高楼建不起来,汽车造不出来,甚至连高铁、航母都只能是空想。这行的难,其实藏着一个国家工业的底气。你觉得钢铁行业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难题?或者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个老行业焕新活力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