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55p1351

标签: 巢湖

巢湖湿地首次发现大型萤火虫:胸窗萤

9月3日,大皖新闻记者从巢湖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获悉,该中心与安徽大学在巢湖开展生态环境地面监测过程中,于9月2日夜间,在柘皋河湿地发现1只大型胸窗萤幼虫,这是环巢湖湿地首次发现该物种。

铜商高速无为至巢湖段通过交工验收 有望年内开通运营

大皖新闻讯9月3日,铜商高速无为(塔桥)至巢湖(沐集)段项目举办交工验收会,交工验收委员会对项目建设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评估,一致认为该项目建设符合技术标准及设计要求,质量达标,具备通车条件,同意通过交工验收。...
【#巢湖湿地首次发现大型萤火虫#】#大型萤火虫胸窗萤现身合肥#9月3日,大皖

【#巢湖湿地首次发现大型萤火虫#】#大型萤火虫胸窗萤现身合肥#9月3日,大皖

【#巢湖湿地首次发现大型萤火虫#】#大型萤火虫胸窗萤现身合肥#9月3日,大皖新闻记者从巢湖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获悉,该中心与安徽大学在巢湖开展生态环境地面监测过程中,于9月2日夜间,在柘皋河湿地发现1只大型胸窗萤幼虫,这是环巢湖湿地首次发现该物种。胸窗萤是萤火虫的一种,本次发现的胸窗萤为幼虫,体型大,全长4.3cm;黑色,胸部有3对足,背中线淡粉色;前胸背板至第7腹节背板前缘及后缘角均有淡粉色斑;第8腹节腹面两侧有一对乳白色发光器,在夜间发出明亮的荧光;尾部腹足圆筒形,呈"Y"状分叉,有类似吸盘的作用;腹部各节间均淡粉色,独特而美观,符合胸窗萤(Pyrocoeliapectoralis)幼虫特征。该物种主要分布于北京、南京及湖南、湖北等地,幼虫陆生,以同型巴蜗牛(Bradybaenasimilaris)和灰巴蜗牛(Bradybaenaravida)等蜗牛为食。以卵或幼虫形态越冬,幼虫栖息于湿度较大的草地、农田和灌木丛中,成虫每年10月羽化。由于城市建设范围的扩大和光污染的影响,胸窗萤的栖息地范围和种群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,2023年连同胸窗萤在内的11种萤火虫被列入国家《有重要生态、科学、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。(
巢湖湿地首次发现大型萤火虫:胸窗萤

巢湖湿地首次发现大型萤火虫:胸窗萤

大皖新闻讯 9月3日,大皖新闻记者从巢湖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获悉,该中心与安徽大学在巢湖开展生态环境地面监测过程中,于9月2日夜间,在柘皋河湿地发现1只大型胸窗萤幼虫,这是环巢湖湿地首次发现该物种。胸窗萤是萤火虫的...
1943年抗战中,新四军夜宿西峰庵,队长蒋天然半夜方便时,突然,听到方丈屋里有女

1943年抗战中,新四军夜宿西峰庵,队长蒋天然半夜方便时,突然,听到方丈屋里有女

1943年抗战中,新四军夜宿西峰庵,队长蒋天然半夜方便时,突然,听到方丈屋里有女人的呻吟声,蒋天然回想起,白天方丈满面春光,战争时期还能保养这么好,一定有什么猫腻,于是连忙回去将战士们叫醒。蒋天然是安徽人,早年就投身抗日行列。他在家乡组织过地方武装,参与过多次小型作战。到了1940年代初,新四军重组后,他加入第七师,逐步升任连长。队伍经常在皖南山区活动,面对敌军封锁,他带领战士们多次突破包围。1943年时,他负责独立团第三连,任务是转移到巢湖一带开辟阵地。那时候部队刚从桂军追击中脱身,很多战士受伤,装备短缺。他平时注重纪律,总是亲自检查哨位。战后他的日记记录了这些细节,后来由儿子保存。档案馆里还有他的相关文件,证明他领导有方,在根据地建设中发挥作用。这样的背景让他在关键时刻保持警惕,避免队伍落入陷阱。新四军第七师独立团第三连在1943年11月向巢湖转移途中,选择了西峰庵作为临时歇脚点。寺庙位于山脚,建筑破旧,但方丈智明接待时气色不错,衣服下边露出的料子显得不寻常。部队安顿下来后,蒋天然巡视时在殿堂发现了日本酒瓶,这让他警觉起来。夜里他外出时,听到方丈房里有女子声音,还看到窗上影子晃动。联想到方丈白天状态,他判断有问题,立刻回去叫醒大家。战士们迅速撤离到后山隐藏。很快敌骑声响起,一名侦察员截获了小和尚送出的信件,上面标明部队位置,并有方丈印章。这证实了方丈与敌勾结的事实。部队利用这个情报,设法让追兵自相残杀,赢得时间继续前进。智明和尚作为寺庙主持,在战时与日军暗中合作。他通过小和尚传递情报,换取物资供给。庙里藏有日本罐头和电台,这些后来被搜出。这样的行为直接危害抗日部队安全,导致潜在的损失。锄奸队行动时,从他住处抓人,暴露了更多证据。历史记录显示,这种通敌现象在occupied地区时有发生,影响了当地抵抗努力。蒋天然的发现及时阻止了更大麻烦,体现了基层指挥的敏锐性。事件后,部队顺利抵达目的地,建立起新阵地。转移过程中,新四军面对的困难不止追兵。山区道路泥泞,战士们草鞋磨损严重,很多人脚底裹布行走。粮食短缺,只能分食少量炒米,伤员优先。炊事员分粮时,坚持自己吃野菜。这种条件下,保持队形不容易。蒋天然组织大家轮流警戒,确保安全。撤离西峰庵后,他们利用地形隐蔽,避开主路。截获的信件交给地下站,引发后续清查。锄奸队两周后行动,搜查庙窖,找到二十多箱罐头和五部电台。这些物品证明了方丈的勾结程度。部队借此喘息,推进到巢湖周边,逐步扩大影响。西峰庵事件反映了抗日时期情报战的复杂性。寺庙本该是中立场所,却被利用为敌方据点。方丈智明这类人为了个人利益,出卖情报,间接助长侵略。历史档案中,这种案例不止一例。新四军通过类似行动,清理了后方隐患,确保根据地稳固。蒋天然的日记后来成为佐证,记录了事件过程。儿子蒋卫国在2015年公开部分内容,引发关注。巢湖地区以此为鉴,保护相关遗址。事件也提醒后人,战时警惕的重要性,避免内部渗透。四十年后,巢湖筹建抗战纪念馆时,翻出旧档案,包括那封信的影印件。这让事件重见天日。2015年新华日报刊文,详细描述新四军在抗战中的作用,其中提到西峰庵智取。报道作者马洪武基于史料撰写,强调了部队的机智。蒋卫国同天在微博发父亲日记照片,纸上字迹清晰,指出方丈通敌。2023年清明,巢湖退役军人事务局公布,西峰庵遗址列为保护单位。清理时,在菩萨像基座找到日军委任状,进一步证实了汉奸身份。这些资料如今存于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,与其他抗战文件并列。

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气象台发布强对流黄色预警信号

发布日期:2025年08月30日18时21分 巢湖市气象台2025年08月30日18时19分发布强对流黄色预警信号。预计未来6小时内我市银屏、散兵等部分镇(街道)有雷电活动,并伴有短时强降水、大风等强对流天气,请注意防范!
【#巢湖边的树冒烟是摇蚊在集体相亲##专家说摇蚊不咬人不用怕#】8月22日,有

【#巢湖边的树冒烟是摇蚊在集体相亲##专家说摇蚊不咬人不用怕#】8月22日,有

【#巢湖边的树冒烟是摇蚊在集体相亲##专家说摇蚊不咬人不用怕#】8月22日,有市民发现巢湖岸边的树上仿佛有缕缕“烟雾”升起,凑近一看才发现这些“黑烟”竟是由无数小虫聚集飞行形成的。这究竟是什么虫子?对人有没有危害?又会何时消失?22日下午,大皖新闻记者就此联系到了环巢湖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专家虞磊。虞磊解释,这些小虫其实是摇蚊,它们聚集飞行的现象被称为“婚飞”,是一种正常的婚配行为。“摇蚊体型很小,单独一只很难被异性发现,所以它们会集中在树顶等显眼的地方一起飞行,这样雌性摇蚊就能更容易发现雄性,从而完成交配。”这也是为什么市民会看到树上“冒烟雾”的场景。摇蚊虽与蚊子是近亲,但对人没有任何危害。虞磊介绍,摇蚊的幼虫生活在巢湖湖底的淤泥中,靠吃淤泥和湖水里的有机质、腐殖质存活,属于底栖生物;而成虫则没有口器,无法进食,羽化后只进行婚飞、交配等活动,之后很快就会死亡。虞磊表示,摇蚊不仅无害,在生态系统中还扮演着重要角色。一方面,它们能消解湖水中的有机质,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;另一方面,摇蚊是鸟类、鱼类等许多生物的重要食物,是食物链中关键的一环,支撑着巢湖周边的生物多样性。为何今年巢湖岸边的摇蚊看起来格外多?虞磊表示,巢湖有十几种摇蚊,每种的盛发期不同,每年夏天都会出现类似场景,只是数量会因季节、气候略有差异。“今年前段时间先下雨,后突然晴热高温,这种天气变化让大量摇蚊在同一时间段羽化,因此显得数量特别多。”虞磊解释。摇蚊成虫的寿命并不长,若遇雨季,几天就会死亡;不下雨的话,也只能活十几天。“摇蚊成虫特别怕雨,雨一淋就活不成了。”虞磊建议,近期晴热无雨时,市民可尽量减少前往巢湖岸边;待下几场透雨后,摇蚊数量会大量减少,到时候再去游玩会更舒适。(大皖新闻)

安徽省巢湖市气象台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

进入 巢湖 天气预报 进入 巢湖 天气预报 巢湖市气象台2025年08月14日10时15分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。未来三天我市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将达35℃以上,请注意防范!防御指南: 1.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工作;2....

安徽省巢湖市气象台发布强对流黄色预警信号

进入 巢湖 天气预报 进入 巢湖 天气预报 巢湖市气象台2025年08月13日15时17分发布强对流黄色预警信号。预计未来6小时内我市中庙、黄麓、坝镇、中垾等大部分镇(街道)有雷电活动,并伴有短时强降水、大风等强对流天气,请注意...

安徽省巢湖市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

进入 巢湖 天气预报 进入 巢湖 天气预报 巢湖市气象台2025年08月11日09时23分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。预计6小时内我市夏阁、庙岗、苏湾等部分镇(街道)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,请注意防范!防御指南: 1.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...